反渗透膜是实验室纯水机的核心组件,其性能直接决定产水纯度与设备运行效率。科学的保养与及时的性能恢复措施,可使膜元件使用寿命延长至2-3年,大幅降低维护成本。
日常保养需围绕“防污染、控参数”展开。预处理系统是第一道防线,需每周检查PP棉滤芯,当压差超过0.1MPa时立即更换,避免颗粒物进入膜元件造成物理堵塞。活性炭滤芯需每3个月更换一次,确保吸附余氯效果(余氯浓度需控制在0.1mg/L以下,过量会氧化膜表面)。运行参数控制同样关键:进水温度需维持在15-35℃(温度每升高1℃,产水量增加2-3%,但超过35℃会加速膜老化);操作压力应稳定在0.15-0.25MPa,避免频繁波动导致膜压实。停机时需执行“冲洗程序”,用纯水泵入膜组件冲洗5分钟,去除残留浓水,防止盐分结晶。
定期深度保养能预防性能衰减。每月进行一次柠檬酸清洗(浓度1-2%),循环30分钟,清除钙镁离子沉淀;每季度用0.1%NaOH溶液清洗,去除有机物污染,清洗后需用纯水冲洗至pH值中性。对于高污染风险场景(如进水硬度>200mg/L),可在预处理阶段添加阻垢剂(如聚磷酸盐),浓度控制在2-5mg/L,抑制结垢生成。
当膜性能下降(产水量降低15%或脱盐率下降5%)时,需针对性恢复。物理堵塞可通过提高冲洗流量(1.5倍额定流量)反向冲洗10分钟;生物污染需用0.5%双氧水循环消毒,静置2小时后冲洗;严重结垢则需采用专用螯合剂(如EDTA钠盐)浸泡8小时,配合超声波辅助清洗。若经处理后脱盐率仍低于90%,需检查膜元件是否破损(可通过检测浓水与产水的电导率差值判断),破损元件必须及时更换,避免影响整体产水质量。

通过建立“日常维护-定期保养-故障恢复”的全周期管理体系,能较大限度保持反渗透膜的截留性能,确保实验室纯水机稳定输出18.2MΩ・cm的超纯水,满足精密实验需求。